中國育嬰網
標題:
專家斷十大婆媳育兒家務事
[打印本頁]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25
標題:
專家斷十大婆媳育兒家務事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還是婆媳的家務事,誰能理清斷明?但是,婆媳在育兒方面卻也有著根本的共同點,那就是對孩子的愛,有了這個大前提,再由專家把科學道理講明白,相信大家還是不難達成共識的。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26
1、指甲剪不剪?
傳統觀點:嬰兒的指甲比較軟,長了自然就斷了,沒必要剪。
現代觀點:嬰兒的指甲長得特別快,指甲太長時,藏污納垢,成為多種疾病的傳播源,很不衛生,一定要剪。
專家點評:一兩個月的嬰兒指甲以每天0.1毫米的速度生長。長指甲容易折斷,甚至傷了指頭,嬰兒也容易被自己的指甲抓破嬌嫩的皮膚。因此,剪指甲是必要的。
專家提醒:
·剪指甲要在嬰兒不動的時候剪,最好等孩子熟睡時剪。
· 盡量用細小的剪刀來剪,不要剪太多,以免剪傷皮膚。
· 嬰兒喜歡用手抓撓,所以剪指甲時不要留角,要剪成圓形。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26
2、捂著不感冒?
傳統觀點:新生兒皮膚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層較薄,容易散失熱量,加上中樞神經不完善,故應在衣被上注意保暖。
現代觀點:機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是統一的。對外界的冷、熱等各種刺激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在外界自然因素不斷作用于人體時,可使大腦皮層建立條件反射,增強身體的耐受力。如果孩子整天處于衣被控制的溫度下,就不利于這種耐受力的形成,一旦遇到外界環境變化就會得病。
專家點評:新生兒體溫中樞尚未成熟,不能妥善地調節體溫,體溫會隨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故寶寶一出生便立即要采取保暖措施,但也不要嚴捂過分,以寶寶手足暖和不出汗為宜。如果衣被過厚,保暖過度,孩子身體處于較高的環境溫度下,此時如果喂水量不足,孩子會出現發熱、脫水癥狀。此外,孩子穿蓋太厚,身體活動余地太小,會直接影響其血液循環,不利于其健康發育。另外,孩子與父母身體接觸較少,也不利于相互之間的感情交流。
專家提醒:
·室溫應保持在20~24℃為宜。
·夏季要開窗,但風不要直接吹在母子身上。
·應通過加強鍛煉來增強孩子的體質,不應靠增厚衣服“保護”,要根據外界環境的改變適當增減衣服。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27
3、 嚼了助消化?
傳統觀點:小孩兒沒牙,大人幫他咀嚼食物有利于其消化。
現代觀點:用絞碎機把食物做成糊狀比嚼給孩子吃要衛生。
專家點評:在人們的口腔中,正常存在著很多病毒和細菌,即使是刷牙,也不能把它們全清除掉。有些成年人口腔不潔,生有牙病或口腔疾病,這些致病微生物在口腔內存在更多,小兒食入被大人咀嚼過的食物,會將這些致病微生物帶入體內,再加上小兒免疫功能低下,則有可能引起疾病的發生,如嘔吐、肝炎和結核病等,給小兒造成嚴重危害。
專家提醒:
·大人身體好并不等于口腔中不含有致病菌,只不過有的人抵抗力強,沒有發病而已。
·鍛煉寶寶自己的咀嚼能力才真正有助于寶寶的消化吸收。據調查,農村寶寶的牙齒普遍比城市寶寶的牙齒整齊,消化機能普遍比城市寶寶強,就是因為農村寶寶吃粗糧的多,自己咀嚼的機會多,消化能力也隨之加強。
·絞碎機要注意清潔,不然食物殘留也會導致細菌滋生。最好每次使用前都用沸水燙一下。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28
4、天熱怎么熬?
傳統觀點:“坐月子”就是得“坐”在屋里捂著,夏天也萬萬不可被風吹著。
現代觀點:夏天屋里悶,開開空調,大人孩子都不長痱子。
專家點評:坐月子這兩個極端都不可取。如果不開門窗,空氣不流通,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濃度增高,產婦和新生兒在污濁的空氣里生活極易患呼吸系統疾病。但是如果孕婦直接吹風扇或室溫過低,可使表皮毛細血管收縮,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從而使動脈血壓暫時升高,加重心臟負擔。而在夏季,嬰幼兒毛細血管擴張,汗毛孔開放。若受冷空氣侵襲,毛細血管收縮,汗毛孔緊閉,體內熱散發不出來,容易使體溫調節中樞和血液循環中樞失去平衡,引起感冒、發熱、咳嗽等病癥。
專家提醒:
·若用空調,不能直吹,室內室外溫差不能高于5℃,最低溫度不能低于27℃。
· 如果給嬰兒用涼席,不要用竹席,因為竹席比較硬,也比較粗糙。最好用質量好的草席,并注意經
常清潔草席。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29
5、太陽怎么曬?
傳統觀點:小孩皮嫩,不能曬,容易曬傷。
現代觀點:帶著孩子在戶外曬太陽,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鈣質吸收,可謂一舉兩得。
專家點評:太陽光中的紅外線溫度較高,對人體主要起溫熱作用,可使身體發熱,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加人體活動功能,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使皮膚里一種叫麥角膽固醇的物質轉變成維生素D。維生素D進入血液后能幫助吸收食物中的鈣和磷,可以預防和治療佝僂病;紫外線還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紅血球,防止貧血,并可殺除皮膚上的細菌,增加皮膚的抵抗力。
專家提醒:
·嬰兒太小時,不能直接到室外曝曬。一般要等出生3~4周后,才能把新生兒抱到戶外曬太陽,而且開始的時間要短,只曬一部分,然后再慢慢地增加時間和擴大范圍。
·孩子在較強烈的陽光下最多只能停留15分鐘左右。
·在戶外,不要讓新生兒吹風太久,不然容易感冒,頭及臉部不要直接照射,可置于陰涼處或戴帽子。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30
6、 嬰兒抱不抱?
傳統觀點:嬰兒不能多抱,抱了容易形成抱癖。
現代觀點:嬰兒應當多抱。經常抱著的孩子體型會變得優美,這也是嬰兒的運動之一。
專家點評:整日躺著的嬰兒,對父母是方便的,但不利于嬰兒的生長和發育。有的孩子出生以后,經常抱著,也未曾形成抱癖,而是性格特別好。抱著時表情愉快,不停地咿咿呀呀,因有事顧不上抱時,他自己躺在床上不斷地運動四肢,四處張望,口中常“念念有詞”,身體發育也顯著地超過同齡孩子。這是因為抱著的孩子看到的事物多,躺著的孩子光看天花板、房頂,缺乏神經發育必需的各種豐富的刺激。因此,抱孩子時要同孩子說話、唱歌,用眼睛溫柔地注視孩子,輕輕地晃動,這種感情交流,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精神發育以及身體生長都有著極大的好處。
專家提醒:
·新生兒體軟,其抱法大都采用手托法和腕托法兩種:手托法是用左手托住嬰兒的背、脖子和頭,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腕托法是輕輕地將嬰兒的頭放在左胳膊彎中,左小臂護住嬰兒的頭部,左腕和左手護背部和腰部,右小臂護嬰兒的腿部,右手護嬰兒的臀部和腰部。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30
7、曬曬就殺菌?
傳統觀點:紫外線是最好的殺毒工具。所以,嬰兒的衣服、尿布如果尿濕了來不及洗,放在太陽下曬干也能繼續用。
現代觀點:沾有尿便的尿布、衣物對新生兒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不管尿多尿少,都不能不洗就放在煤爐、暖氣上烤烤或在太陽下曬曬再用。
專家點評: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中乳酸桿菌較多,呈酸性;而喂牛奶的新生兒大便多呈堿性。無論大小便是呈酸性還是堿性,對新生兒柔嫩的皮膚都有一定的傷害。因此,一定要將尿布上的尿液、糞便以及肥皂或洗衣粉中的酸堿成分徹底清除掉,才能達到真正清洗尿布的目的。
專家提醒:
·如尿布上僅有尿液,可在熱水浸泡后用清水漂洗干凈;若有大便,可將尿布上的糞便清除后放入清水中,用堿性小的肥皂或洗衣粉揉搓,洗凈后一定要用清水多沖洗幾遍。
·所有尿布洗凈后,最后均要用開水燙一燙,擰干后晾在陽光下曬一曬,以達到殺菌消毒的目的。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31
8、斷奶果斷好?
傳統觀點:母乳是嬰幼兒最好的營養品,能多吃一天就多吃一天。
現代觀點:過了10個月母乳就不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要了,所以,一定要快刀斬亂麻地讓他斷奶,不然,他就不愛吃飯。
專家點評:母乳喂養的孩子,8~12個月是最適宜的斷奶時期,如果在增加輔食的條件下仍保留1~2次母乳直到一歲半也是可以的。關鍵問題不在于硬性規定什么時候一定要斷奶,而主要在于及早地、按時地去增加斷奶
食物即輔食,一方面讓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營養來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讓孩子慢慢地習慣輔食,逐漸地、自然而然地自己就斷奶了,即所謂的自然斷奶。
專家提醒:
·如果斷奶食物開始得太遲,孩子往往是除了母乳以外,什么東西也不愛吃,甚至完全拒食,時間一長,孩子的食欲就愈來愈減退,體重也減輕,體質也下降,還可能發生貧血、某些營養缺乏癥或感染性疾病。
·嬰兒從第3、4個月開始就應該逐漸地添加菜泥、蛋黃、米糊或稀粥、爛面條等,6個月后,就要增加輔食的次數,減少哺乳的次數,逐漸過渡到完全斷奶,這樣,孩子就會很自然地,很愉快地去接受斷奶了。
·如果孩子正在生病,不要強行斷奶。因為哺乳對嬰兒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精神撫慰。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32
9、學步應該早?
傳統觀點:孩子早些會走是身體健壯的表現。
現代觀點:10個月前多爬比多走好處更多。
專家點評:嬰幼兒運動功能的發育在兒童生理發育中是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因為在寶寶早期的骨骼組織中含膠質多,含鈣質少,骨質比較軟弱,容易受外力的影響而變形。在他們的肌肉組織中,尤其是下肢比較嬌嫩,肌纖維細軟、含水分多。如果練習走路的時間太早,全身的重量必為雙下肢所承受,往往容易使雙腿產生彎曲和變形,出現"O"型腿或成"X"型腿,影響寶寶日后體態的美觀和運動能力的正常發揮。
專家提醒:
· 依據兒童體格發育的一般規律,將寶寶學走路的時期定在11個月之后為宜。
· 有條件的話,適量讓嬰兒在木地板上光腳走路。
· 最好不用學步車學走路,因為這樣嬰兒的腿得不到充分的鍛煉。
作者:
jessin
時間:
2008-7-3 12:32
10、奶粉高湯泡?
傳統觀點:奶粉用雞湯等高湯沖會更有營養。
現代觀點:任何品牌奶粉的沖泡方法皆有其一定的規定,最好按照說明書的比例來沖。
專家點評:一些寶寶出生時體質較差,如早產兒、心臟病、敗血病等等,父母就會想盡一切方法來補償,除了購買各式的高貴藥品及營養品喂食外,直接在飲食中加料進補也是最常見者之一,但不按常理的進食配方常常適得其反。人體內的各種電解質、糖分、脂肪或蛋白質等,濃度一定要維持恒定,尤其是電解質,只要稍有差錯,體內就會出現嚴重的病害。
人體有自然的控制系統來調節濃度,例如上館子口味重的食物吃多以后,下意識的就會自己多喝些白開水來沖淡;同樣,淡食吃多以后,又會想到嘗些咸食。大人及大點的小孩有自我選擇吃喝的意愿能力,所以不會因飲食不對而導致電解質失調;但是嬰幼兒的所有飲食都是由大人控制供給,應變調節能力差,如果長期被強迫進食配方錯誤的食物,影響會是很大的。
專家提醒:
·正常一匙的奶粉是要加入白開水中沖泡成30毫升的奶水(有些品牌奶粉是一匙奶粉加60毫升開水沖泡),其濃度始為適中;但若以高湯(或雞湯、骨頭湯)來沖泡奶粉,同樣容量的奶水中,既含有高湯的濃度,又加上了奶粉的濃度,其濃度就等于是加倍了,好似直接喝濃縮雞精一般。嬰幼兒長期且多量進食此種高濃度的奶水后,對血液、腎臟都是有害的,因此父母們必須慎重行事。
歡迎光臨 中國育嬰網 (http://www.mmmmmovi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