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yc860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3)

          [復制鏈接]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19#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8:35 | 只看該作者
            4. 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
              
              輸入假設也是克拉申第二語言悉得理論的核心部分。只有當悉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悉得。如果你的現有水平為“i”,那么就要給你提供“i+1”水平的輸入。這種“i+1”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夠的理解輸入時,就自動地提供了。克拉申認為,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悉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只是一種噪音。按照輸入假設,說話的流利程度是自然達到的,是不能直接教會的。
              
             對輸入假設的理解關鍵點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現有水平上加了“一點點”難度。換句話說,我們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點點難度才提高的。其實大家尋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處就在這一條上。我們之前對一系列誤區的分析,很多都能從這一假設中找到依據。我們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不斷自己創造這一條件。稍后我們詳細說明。
            
             另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這假設里引入的。克拉申認為,無論成人或兒童,在掌握說話能力前,都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直到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夠的自信時,才可能說話。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時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著上來就想說,說的能力要來得慢,同時它是自然到來的。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20#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8:56 | 只看該作者
            5. 情感過濾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過濾假設認為,有了大量的適合的輸入的環境并不等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了,情感因素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響著他悉得語言的速度和質量。這些因素是:1)動力。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2)性格。比較自信,性格外向,樂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在學習中進步較快。3)情感狀態。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中,焦慮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語言輸入。同樣,心情放松和感覺舒適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顯然學得更好。
              
             這一假設有點偏語言教學經驗談,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視。(后來人們通過實驗發現,人在試圖說外語而又說不出來時因焦慮而在腦部產生的電流,可以電死一只老鼠,可見學外語時的焦慮程度之高。)
            
            可理解輸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后來語言學家又發現如果僅有輸入條件而缺乏輸出體系,學生就會聽得懂但說的能力差。廣東話中有一句:“識聽不識講。”說的就是這一現象。于是斯韋恩(Swain)在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輸出理論”,即在輸出時嘗試做一些高出他們目前水平的練習。因為輸出的過程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尋找合適的形式來表達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當他們碰到一些不知該如何表達其意思的困難時,就會去努力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自己嘗試總結一些新的規則,從對方的反饋中總結經驗,最終形成比較穩固的體系。
            
             這一理論是對克氏理論體系的補充。本人認為到此,“二語悉得論”框架到此已經比較完整了。

          前面這些討論,一直是在學習語言方法的“戰略”層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戰略”而急著進入“戰術”層。而戰術上的偏差和錯誤可以彌補和糾正,戰略上的失誤會導致全盤皆輸。下面這句話是美國西點軍校學員必須背誦的:“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仔細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這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家孫子的名言。
            
             有了“二語悉得“的理論結構,就可以制定戰術了。聰明的同學這時已經自己獨立做了,下面我幫大家搭個架子,并講一些以往的經驗和觀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討。對與學習者來說,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戰術具體實踐,對于教學者而言,要根據正確的理念設計課程和教學模式。我們先談學習者的戰術制定。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21#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9:19 | 只看該作者
            實踐篇
            
            “先聽說,不讀寫”
            
             這是一個外國語言學家不太討論(因為對他們來說是常識)而中國同學卻常常誤解問題,即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對于中國同學來說,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區別比較明顯,而且我們常常把“聽說”歸在一類,把“讀寫”歸在一類。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關。中文的“聽、說、讀、寫”是分家的,大家會“聽說”交流后,并不會認字,要去“學習”認字。因為中國的漢字確實是需要通過“學習”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記憶的方法。不學習,漢字是無法掌握的(新的腦神經學研究還發現中國人在辯認漢字時大腦使用了特殊的區域,以后再給大家介紹)。而英文,和許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樣,讀音和文字是緊密相連的。會了“聽說”,只要掌握了讀音規律,拼寫自然就會了。所以嚴格來講,外國小孩上學不學習“認字”,而是學“拼音規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們有時翻譯成“弗尼斯”。)關于這個規律,以后我再給大家詳細分析。
            
             我們已經明確了“建立英文思維主要是建立英文聲音的思維”這個概念,結合“二語悉得”的理論,再根據母語掌握的規律,可以先明確這一理念:“先聽說,后讀寫。”大家笑了,就這呀!早就聽過這個老生常談(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語學習都是這個順序。其實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也不照著做。它的實際含義是叫你在你學會“聽說”之前,不要急著學“讀寫”。所以本人說得過分一點,把它稱為:“先聽說,不讀寫”。到高階段再說。我把著名語言學家保羅·比斯勒博士(Pimsleur)的關于“閱讀”應實現于“聽說”的語言能力掌握之后的論述給大家參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 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22#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9:38 | 只看該作者
             對大多數中國同學而言,主動回避“文字”更十分必要。因為大多數中國同學,只要上到大學程度的,多半是“視覺學習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聽覺學習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動作學習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學,一般會被我國這種教育體制淘汰掉。“視覺學習型”的同學,建立英語思維時,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擾,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過度到含義。成了“聲音”—“字型”—“含義”的路線。應該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將“聲音”和“含義”建立聯系。
            
             關于學習類型的問題以后有機會再說,我會告訴大家如何測試自己的類型和針對不同學習類型如何調整語言學習,現在繼續往下進入到“建立英文思維”的具體手段。
            
            “感冒藥再來一包”
            
             小時候聽江昆說相聲,文革時有個草包醫生給大家看病,無論病人啥癥狀,都一個方子,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感冒藥一包。 揪下一個!”這種感冒藥在掌握外語時可不能用。每個人的現階段水平,所處環境,資源情況等不同,解決方法當然不一樣,但宗旨是一樣的,就是參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制定解決方案。而設計方案是根據目前的級別高低而定。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23#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50:02 | 只看該作者
            一般語言學家會把外語學習過程的能力階段分為四到五個。簡單點,我們分四個。
            
            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 增長期(Getting Serious)
            4. 高級期(Scaling Everest)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24#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50:21 | 只看該作者
            每個階段情況不同,每個人的英語現有能力情況也很不同,應用的方法也不同。
            
            
            一、早期(Early Stage)
             如果單純從零基礎開始,早期(Early Stage)應該是一到兩個月(由于英語與中文差異比與其他語言大,中國同學至少兩個月,但也不應過長。我們的經驗是一般中國同學會拖長時間。)具體實施方法建議如下:
            大量使用視覺輔助工具,直接建立“畫面”與“聲音”在大腦中的“聯系”。最典型的手段有兩個,一個是“看圖識音”(不是看圖識字,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圖片的同時聽與圖片相關的英語聲音;另一個是我們以前談到過的“全身肢體反應”(TPR)。在這一時期,有幾個嚴格的要求: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譯,充分建立條件反射;
            2. 不要試圖說英語,只練聽力;(還在沉默期內);
            3. 不要看任何拼寫,把拼寫的學習完全放棄;(不認識字母又和妨?)
            4. 如果有外教參與,外教可多用肢體語言或用手畫圖協助這一過程,不要教課;
            5. 不要怕聽錯,要放松和有信心;
            
             這一過程結束時,應該達到1000個左右的詞匯+短語量。(沒問題,這個量大多數人在這期間內都達的到)。順便說一句,以前學過一種外語的同學,再嘗試這種方法時會出奇的快,而且發現跟以前學的其他語言一點不會混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