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篇
“先聽說,不讀寫”
這是一個外國語言學家不太討論(因為對他們來說是常識)而中國同學卻常常誤解問題,即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對于中國同學來說,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區別比較明顯,而且我們常常把“聽說”歸在一類,把“讀寫”歸在一類。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關。中文的“聽、說、讀、寫”是分家的,大家會“聽說”交流后,并不會認字,要去“學習”認字。因為中國的漢字確實是需要通過“學習”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記憶的方法。不學習,漢字是無法掌握的(新的腦神經學研究還發現中國人在辯認漢字時大腦使用了特殊的區域,以后再給大家介紹)。而英文,和許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樣,讀音和文字是緊密相連的。會了“聽說”,只要掌握了讀音規律,拼寫自然就會了。所以嚴格來講,外國小孩上學不學習“認字”,而是學“拼音規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們有時翻譯成“弗尼斯”。)關于這個規律,以后我再給大家詳細分析。
我們已經明確了“建立英文思維主要是建立英文聲音的思維”這個概念,結合“二語悉得”的理論,再根據母語掌握的規律,可以先明確這一理念:“先聽說,后讀寫。”大家笑了,就這呀!早就聽過這個老生常談(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語學習都是這個順序。其實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也不照著做。它的實際含義是叫你在你學會“聽說”之前,不要急著學“讀寫”。所以本人說得過分一點,把它稱為:“先聽說,不讀寫”。到高階段再說。我把著名語言學家保羅·比斯勒博士(Pimsleur)的關于“閱讀”應實現于“聽說”的語言能力掌握之后的論述給大家參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 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