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道”,是一種人倫道德,是人類社會得以維持和發展的根本。孔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者,民之行也。”古往今來,國人秉承“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使得家庭安寧、和美,社會穩定、和諧。遺憾的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一些人拋棄了對老人應承擔的責任,孝道幾乎成為奢談。
據報道,海門市正南村77歲的謝老太,摔斷大腿住院手術,到出院時6個子女為分擔醫藥費產生分歧,竟無一人接其回家,被“棄”在醫院長達兩個多月,最終被迫進了鎮敬老院。時下,像謝老太這樣悲慘境遇的報道常見報端。比如,兒子住進了新蓋的樓房,卻將母親拋棄在豬圈旁的草房里;媳婦給愛犬穿上漂亮的外套,每天還訂一瓶牛奶喂狗,婆婆整日操持家務卻只能穿破舊衣服吃剩飯剩菜;子女們住新房、開小車、卻連父母的贍養費也不愿掏;更有一些孽子,罵父母,打父母,甚至將父母逐出家門……讀來無不令人心酸和激憤。
以上所說的這些人,之所以不孝,固然有倫理道德欠缺及家庭矛盾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他們不知因果,不信因果,他們不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知虐待父母要墮惡道。在佛教的三皈五戒儀軌中,法師證受皈依時要問:你曾于母親生病時棄之不顧否,你曾于父親生病時棄之不顧否。如果有這種情況就是重罪,就要在佛前發露懺悔。痛改前非。著名的“孝經”《地藏經》中就說:“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想想不孝的果報,我們還能不改惡向善孝養敬重父母嗎?
再從世法上講,現在我們正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弘揚孝道尤顯重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應是所有老人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權益,如今,黨和國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安定,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應當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作為子女,我們除了深信因果外,還要加強倫理道德修養,從點滴做起,真正關心父母的生活。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也要通過多種形式營造“孝順為榮,不孝為恥”的良好氛圍,同時,還要完善相關法制,約束那些“不孝兒女”的卑劣行為,依法維護老人的合法權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