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產程 嚴密觀察產程,注意胎頭下降、宮頸擴張程度、宮縮強弱及胎心有無改變,應估計到產程要長,需保證產婦充分的營養與休息,讓產婦朝向胎背的對側方向側臥,以利胎頭枕部轉向前方。若宮縮欠佳,應盡早靜脈滴注催產素。宮口開全之前,囑產婦不要過早屏氣用力,以免引起宮頸前唇水腫而阻礙產程進展。若產程無明顯進展,胎頭較高或出現胎兒窘迫征象,應考慮行剖宮產結束分娩。 2.第二產程 若第二產程進展緩慢,初產婦已近2小時,經產婦已近1小時,應行陰道檢查。當胎頭雙頂徑已達坐骨棘平面或更低時,可先行徒手將胎頭枕部轉向前方,使矢狀縫與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或自然分娩,或陰道助產(低位產鉗術或胎頭吸引術)。若轉成枕前位有困難時,也可向后轉成正枕后位,再以產鉗助產。若以枕后位娩出時,需作較大的會陰側切,以免造成會陰裂傷。若胎頭位置較高,疑有頭盆不稱,則需行剖宮產術,中位產鉗不宜使用。 3.第三產程 因產程延長,容易發生產后子宮收縮乏力,故胎盤娩出后應立即肌注子宮收縮劑,以防發生產后出血。有軟產道裂傷者,應及時修補。新生兒應重點監護。凡行手術助產及有軟產道裂傷者,產后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病因學】 1.骨盆異常 常發生于男型骨盆或類人猿型骨盆。這兩類骨盆的特點是入口平面前半部較狹窄,不適合胎頭枕部銜接,后半部較寬,胎頭容易以枕后位或枕橫位銜接。這類骨盆常伴有中骨盆狹窄,影響胎頭在中骨盆平面向前旋轉而成為持續性枕后位或持續性枕橫位。 2.胎頭俯屈不良 若以枕后位銜接,胎兒脊柱與母體脊柱接近,不利于胎頭俯屈,胎頭前囟成為胎頭下降的最低部位,而最低點又常轉向骨盆前方,當前囟轉至前方或側方時,胎頭枕部轉至后方或側方,形成持續性枕后位或枕橫位。 3.其他 子宮收縮乏力影響胎頭俯屈及內旋轉,容易造成持續性枕后位或枕橫位。有學者報道前壁胎盤時枕后位的發生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