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外陰炎的主要癥狀是外陰瘙癢、腫痛,屬于中醫學的“陰癢”、“陰腫”等病范疇。從中醫學的角度而言,非特異性外陰炎的急性階段基本屬于實證,主要是由于濕熱下注于外陰所致,即所謂:“婦人陰癢,多由于濕熱所化。”至于濕熱的生成,又與肝、脾兩臟的功能失常有關。因為脾有主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脾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謝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水濕的積聚,日久則能化熱,而形成濕熱;肝有主疏泄的功能,對水液的運行具有調節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形成肝氣郁滯,不僅能影響水液的運行而生濕,同時肝郁日久也能化熱,從而形成濕熱。因此,雖然同為濕熱,但在生成的過程中又有脾濕化熱和肝經濕熱的區別。正是因為病機不同,故急性外陰炎在臨床的癥狀表現也同中有異。非特異性外陰炎的慢性階段基本屬于虛證,主要為肝腎陰虛,精血虧損。因為腎開竅于二陰,肝腎不足,可使前陰失于營養,從而發生陰癢。 根據對非特異性外陰炎病因病機的認識,可以將本病分為三種證候類型進行辨證論治: 脾濕下注型 表現為陰部瘙癢、腫痛,難以自制,搔后流水伴有白帶量多、清稀,食少便溏,舌淡紅、苔白潤,脈沉緩等癥狀。治用健脾除濕止癢之法,可選用完帶湯加減。藥如:蒼術、白術各20克,山藥、車前子、白鮮皮、蛇床子、白芍各15克,萆?、苦參各30克,烏藥9克。如外陰搔破流水或帶中混有血絲者,可加土茯苓、仙鶴草各30克。另于破損局部噴涂西瓜霜,每日2~3次,也可外涂珍珠散。 肝經濕熱型 除見有陰部瘙癢、腫痛,甚至坐臥不安的主癥外,外陰可有充血、灼熱或糜爛潰瘍,以及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穢,煩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秘、溲黃,舌苔黃膩,脈弦數等癥狀。治療則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法,選擇龍膽瀉肝湯加減。藥如:龍膽草、梔子、黃柏、生地、澤瀉、車前子、丹皮各15克,柴胡、木通各9克,敗醬草、薏苡仁各30克。兼見頭暈、耳鳴者,加菊花、白蒺藜各15克,桑葉9克;口舌生瘡者,加黃芩、黃連、竹葉、元參各9克;外陰腫痛,滲流膿水,或有皮膚破損者,還可與五味消毒飲合用。藥如:蒲公英、地丁、野菊花、金銀花、天葵子等。 肝腎陰虧型 此類證型的表現為陰部瘙癢,外陰皮膚增厚、粗糙可有皸裂,伴見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腰酸腿軟,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等癥。治療可用滋陰降火,養血活血之法,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藥如:熟地、萸肉、山藥、首烏、當歸、丹皮、澤瀉、茯苓、牛膝、蛇床子、白鮮皮各15克,知母、黃柏、草紅花、茜草各9克。夜寐不佳者,加甘松、炒棗仁各30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加太子參、白術各15克,藿香梗6克,減去方中丹皮。 在應用上述內服藥的同時,還需配合外用藥治療,則效果更佳。一般可采用熏洗方,藥如:蛇床子9克,烏賊骨、白鮮皮、枯礬、苦參各15克。上方可煎湯,趁熱先熏后洗,每日2次,5日為1個療程。如有破潰流水,或生瘡流膿者,則用冰硼散或珍珠散,或西瓜霜等噴涂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