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港爸港媽”均渴望孩子升讀名校,無形中為自己和孩子徒添壓力。有精神科醫生指,每年9至10月是在職母親出現抑郁癥的高危期,每 10個病人便有3至4個表示,因為子女開學而經常擔憂焦慮,尤以孩子正值升讀小一和初中一年紀的在職母親最甚。醫生呼吁在職母親若發現持續一個月有難以集中精神、情緒低落、憂心焦慮等病征應及早求醫。
10日是世界精神健康日。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表示,美國有研究指女性患抑郁癥的機會較男性高兩倍,約每八個女性中便有一人是抑郁癥患者,原因可能是部分女性同時兼職家庭和工作,壓力較男性大,而香港情況與美國相若。 李德誠指,9至10月是精神科求診的高峰期,新癥較平時多一成半至兩成,而同期在職又已為人母的病人中,每十人便有3至4人表示因為孩子開學而經常擔憂焦慮,尤以孩子正值升讀小一和中一的在職母親最甚,“她們忙?為孩子排隊交報名表和安排面試,有些人本來只打算報3、4所學校,但見到別人報了很多家,自己又驚執輸,于是最后報了十多所學校”。 他表示,這群在職母親性格較為“騰雞”,擔心孩子不能適應新學校的環境和課程,導致情緒容易有波動,“她們無信心教好孩子,很容易發脾氣,甚至會打孩子,但打完又感到內疚,馬上買玩具來哄孩子”。他指,這種波動的情緒反應令孩子對家長的管教無所適從,間接影響其情緒,令其在學校變得頑皮,形成惡性循環。 31歲的林太從事秘書工作,性格容易緊張,凡事要求高,但一向沒有情緒問題。直至去年兒子準備算讀小一,她變得異常緊張,不時胃部抽搐、容易煩躁和發脾氣、胃口差,不能集中精神、疲倦,甚至失眠,須服食安眠藥才可進睡。其后,兒子終考上心儀小學,但她并未為此感到高興,病征仍然持續,最后由丈夫陪同她求診,確診患上抑郁癥,服藥11個月后現已康復。 李德誠指,若在職母親發現持續一個月有難以集中精神、情緒低落、工作提不起勁、憂心焦慮等病征應及早求醫。他指,病人一般服藥三個月至半年可以痊愈,而新一代精神科醫物已沒有致肥、疲倦和增加焦慮等副作用。 注冊心理學家兼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助理教授李美塋則呼吁,在職母親應每天預留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以紓緩壓力,擴闊社交圈子、學習欣賞孩子長處和給孩子適應新學習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