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蟲性陰道炎.

          2007-11-16 18:32| 發布者: babylead| 評論: 0|原作者: MAMACN |來自: 網絡整理

          概述:

            滴蟲性陰道炎是婦科常見的疾病。它是由陰道毛滴蟲引起的。滴蟲通過性交可直接傳給女方,因為,在患者丈夫的尿道及前列腺的分泌物中,常可以找到同種類型的滴蟲。滴蟲不僅寄生于陰道內,亦可寄生于泌尿道下部(尿道及尿道旁腺)及子宮頸管內,即是滴蟲帶菌者在臨床上也可不出現任何癥狀。寄生在陰道內的滴蟲能消耗陰道內的糖原,改變陰道的酸鹼度,破壞防御機制,容易繼發感染。因此,此種帶菌者常于月經后(或妊娠期、產后及流產后)陰道環境改變,適于滴蟲生長繁殖而發生滴蟲性陰道炎者甚為少見。其原因可能由于滴蟲是以糖原為食物的,青春期前與絕經后的婦女,因卵巢功能差,雌激素水平低,陰道粘膜上皮內缺乏糖原,故不適于滴蟲的生長繁殖,因而,患滴蟲性陰道炎者較少。

            病因:

            三種滴蟲在形態上很相似,陰道毛滴蟲是最大的一種。而各株的大小,生長力,毒力及抗原特性方面存在差異。陰道毛滴蟲僅有滋養體期,無包囊期。滋養體呈梨形或圓形,長7-32μm,約為多核白細胞的2-3倍,無色,透明,具有折光性。前端有5顆排成環狀的毛基體復合體,自此發出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同時發出波動膜和基染色干。胞核在蟲體前1/3處,為橢圓形的泡狀核,核附近有副基體和副基纖維,軸柱一根縱貫蟲體自后端伸出。透射電鏡觀察:蟲體由雙層質膜包圍,體前1/3有一橢圓形細胞核,核膜雙層,膜上有核孔,核內有6-10個電子密度高、大小相仿的染色質顆粒;核膜外周可見內質網,在核與副基纖維的背側高爾基復合體;體前的毛基體復合體,由鞭毛管管腔內“C”形盾結構及5個毛基體三部分組成。

            滴蟲借前端四根鞭毛的擺動向前運動并以波動膜的撲動作出螺旋式運動。

            陰道毛滴蟲屬厭氧寄生原蟲,對外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在25-42℃中生長繁殖,3-5℃仍能存活21天,在半干燥狀態下生存能力較差,但尚能生活6小時。pH為5.5-6.0,為最適宜生長繁殖,pH>7.5或pH<4.5時,生長受抑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