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溯 源

          2007-11-7 23:38| 發布者: babylead| 評論: 0|原作者: MAMACN |來自: 網絡整理

          姓名是一個古老而有趣的話題。《說文解字》對其作了尋根溯源的詮釋:“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以口自名。”意即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本來沒有名字,到了晚上,天黑下來,相視不見,彼此無法識別,只好用口呼喚,于是名字便出現了。名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是人類生活相互識別的需要。文字產生后,名字不僅是一個人的代號,傳遞著一個人特定的信息,具有人類個性化的意義,而且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
          姓名是由“姓氏”與“名字”兩部分組成的。它是一個無形的抽象概念,可稱之為精神形象。名字蘊含著人的精、氣、神,傳承著人的情、意、志。姓名伴隨著一個人的終生,包含著多方面的人生意義,暗示著人生命運的休戚相關。名字對人體的影響作用,來自五行之氣,通過獲取食物之外的人體能源,潛移默化地影響、改變著人的“先天質量”。一個好的名字,對人生會有明顯的裨益作用,因而“起個好名,幸運一生”,并非無稽之談。
          在中國的姓氏文化中,“姓”和“氏”在遠古時是有區別的。“名”與“字”也是有區別的。
          據史料記載,遠古的華夏民族在母系社會時,“但知有母,不知其父”(《白虎通義》)。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嬴、姜、姚、姬等,都帶女字旁,留有母權社會的痕跡。在人類進化的長河中,由于子孫繁衍,一族又分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個分支又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志,稱為氏。這樣一來,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后來的族號。姓和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姓、氏合一是戰國時代逐漸形成的。到了漢代,多數人只稱姓而不稱氏了。
          姓氏是屬于家族共有的、先天的、不能選擇的;而名字是屬于自己的、后天的、特定的、可以選擇的。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聯系。貴族才有姓氏,而平民百姓則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是用來別“婚姻”的,古有同姓不婚之說。而氏是用來明“貴賤”的,男貴者,才能稱氏。可見,姓與氏的含義是不斷演變的。后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在歷史的某一時期,女子只可稱“氏”,男子才能稱“姓”。因為男子結婚,婦隨夫居,女子便成為夫族中的一員,由此女子的姓名也就發生了特殊的變化。首先是在本身的父姓前加上夫姓,然后再在父姓后加上“氏”,至于本名則完全被忽略了。如父姓王,夫姓趙,則叫趙王氏。
          古人有“名”有“字”。名與字也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上古時,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命名。男子長到二十歲,為其舉行冠禮(結發加冠)時,始取字。女子長到十五歲,為其舉行笄禮(結發加笄)時,始取字。正如《儀禮·士昏禮》所言:“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名與字有意義上的聯系,有的名與字用同義詞,有的用反義詞,但由于不斷演變和發展,有時我們看不出名與字的聯系。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中國人的姓氏越來越復雜,愈來愈繁多。自古至今何止百家姓,千家姓,甚至萬家姓!
          據統計,宋初的《百家姓》收錄單姓408個,復姓30個,共計438個。后來的《百家姓》單姓增加到442個,復姓增加到62個,共計504個。明代的《姓鐫》共收錄單姓、復姓5730個。《中華姓府》(臺灣)共收錄古今漢字姓氏7720個。1996年的《中華姓氏大詞典》共收錄我國古今有文字記載的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多達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此外尚有外譯姓和異體字姓氏3136個。即是這個數字也只能說是保守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