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yc860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3)

          [復制鏈接]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13#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6:39 | 只看該作者
          世紀之戰
            
             能用一種語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用會這種語言思維這一概念,在國外老百姓長期以來是普遍接受的,沒有什么爭論。但應該如何實現它,這個在專業領域中的各學派一直是斗得很厲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孰優孰劣逐漸也就越來越明顯,到了上個世紀末的最后幾年,局勢才比較明朗化。為大家介紹一下,看人類對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另外“外語”和“第二語言” 嚴格從學術上來說是有區別的。但在這里咱們不區那么細了,都叫外語甚至語言好了。筆者分析國外關于語言學習的研究,是由幾個主要領域從上至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物鏈”。我們從最上層看起。
            
            1. 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
            研究者主要是以人類語言能力和現象的腦神經原理為研究重點的一些醫學專家和心理學家。他們的研究核心不是如何學外語,而是對人類大腦如何接收、存儲、加工和提取言語信息的具體實現機制和對腦神經結構的影響做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和論著浩如煙海,中國近幾年引進了一些資料,僅“Brain and Language”一個原文期刊,北圖就放了整兩排的大書架。另外最近有人把“成功學”范疇的“N.P.L”: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翻譯為神經語言學,很讓人看著糊涂。有人為了區別,說你們搞語言的就改翻譯成叫“語言神經學”吧,“神經語言”掉個位置變成“語言神經”,別影響我們銷售NPL課程,現在正火呢。唉,斯文掃地。)
            
            2. 語言學
            主要對語言本身的分析和研究。語言獲得、語言掌握、言語生成、言語理解和語言教學的理論體系。他們依靠和參考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分析這些成果對語言現象在實踐層面的意義,在語言使用的范疇做科學實驗,為近一步的語言教學提供理論依據。(大家所關心的“學習方法”的理論層面,和這一個領域中最多。)
            
            3. 語言教育學
            主要根據以上兩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教學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對語言學的理解,研究在語言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分析對比教學效果,制定最佳語言教學的方案,教學模式等。(大家關心的“學習方法”的實踐層面在這里有。)
            
            4. 語言產品設計者
            主要根據以上三個層面的研究成果,結合客戶需求和商業化模式,設計,制造和推廣出供學習者使用的各種產品。(這里面魚龍混雜,硝煙滾滾。但無論本人觀點和喜好是什么,決定在此不對任何商家和產品做評論。我把判斷工具交給大家后,大家自己就會看明白了。)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14#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6:59 | 只看該作者
             以上四個領域的依存關系非常清楚,但相互之間的界限有時會模糊。有的專家甚至跨越多個領域。整個鏈條系統非常龐大,幾個領域之間常常出現斷層,而且經常頭上產生的變化傳到尾巴上時,很多事都已事過境遷了。但無論如何,頭上發生的風吹草動,往往會給各個領域帶來震蕩。比如最近英國的神經語言學家通過實驗發現,會用兩種語言的人(指有雙語思維能力的人),他們的大腦聰明程度相對單一語言的人高,而且正是外語思維能力大幅度迅速地提高了他們的聰明度。2005年,BBC發布了Bilingual Boosts Brain Power的報道,在語言學,教育學界同時掀起外語研究旋風。關于這一層的其他故事,我們以后在找機會詳談,先進入第二層和第三層,否則真有同學跟我急了。
            
          言學和語言教育緊密相連,各種方法論多出此門。在外語學習上,一個“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統治了世界數百年。一直到上世紀中葉,也是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語言學上開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如著名的前面提到過的Lenneberg博士,也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關鍵期理論的。很多著名的學習體系開始形成和推廣,有的一直在今天看來還有很多合理和可用的因素。比較著名的學習方法非常簡單地介紹如下: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15#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7:19 | 只看該作者
            Audio-Lingualism
            先聽錄音,學生模仿和記憶,再逐漸單個句進行重復和替換,變換訓練。(典型的有了廣播和錄音機的直接產物。)
            
            Cognitive-Code
            還是很象語法-翻譯法但已經開始進行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聯系,交流能力受到重視,但還是較偏重于學習甚至是語法學習。
            
            The Direct Method
            幾個分支方法都在這一名下。老師通過使用外語例句來展示和討論新語法內容,學生從實例中猜測和討論新出現的語法現象,并試圖使用新學的結構實踐外語會話。老師回答問題并指出和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還比較偏重語法教學。
            
            The Natural Approach
            教師用目標語言(即外語)授課,學生到可以用母語或外語提問。學生的錯誤不再被指出和糾正,課堂更著重使用外語,但作業中語法練習仍很多。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這是大家常聽到的著名的“完全肢體反應法”,簡稱T.P.R。通過學生對外語指令的聽和猜,做出相映的身體反應。比如聽到“Sit Down!”時要真的坐下。逐漸難度開始增加,而且學生開始試著給出指令。母語翻譯過程完全避免了,并且大家是在觀察和身體力行進行動作模仿地建立條件反射。從直覺上我們就發現了這種方法對建立外語思維一定是非常奏效。的確如此!所以該方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采用。但該法的局限性比較大,對教師的要求也高,因為很多指令做不好動作就難以領悟。而且實現思維的詞匯量有限(抽象的東西沒辦法做動作),一般500到800個左右,最多1000個。但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后面我會再找機會詳細討論一下這一方法并給大家這幾百個典型TPR詞匯,到時大家回去就可以開始自己或和朋友玩兒了。
            
            Suggestopedia
            這種形式是在一個融洽而輕松的氣氛下,幾乎只使用外語的課堂。老師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把復雜的外語對話“表演出來”讓大家理解。對老師的要求相當高,但建立外語思維的效果相當明顯。(如果你有一個外國朋友能天天這樣和你交流,那我一定不說跟老外交流效果差。泰國有所很知名的學校就一直在這樣教語言,兩個老師在課堂上表演,學生看著,都學得很快。哪天我一定得去學上一段)。
            
             大家已經看出來了,這幾種方法除頭兩個外,越來越遠離“語法-翻譯”的傳統,從“學習記憶”向“交流應用”,逐漸向建立語言思維的方向發展。而在語言學研究上,也同時逐漸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外語語言學流派,它就叫做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它的革命勝地是在美國。一場反映新興活躍學術思潮和保守的老牌英國的“語法-翻譯法”傳統禮教之沖突的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彌漫在歐洲的上空和整個世界,一場“世紀之戰”已無法避免。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16#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7:38 | 只看該作者
          學得”-“獲得”之辯
            
             什么是“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語言獲得”,為什么說它與“學得”不同?關鍵在“獲得Acquisition”這個字上。“學得”派認為外語靠理性學習,“獲得”派認為語言能力應該是下意識自然獲得的,理性學習不正確,尤其不能實現交流。這一字之爭一直進行到今日。但此概念在進入中國時,居然被學術界翻譯成了“第二語言習得”,恨得我經常口出惡言。啥叫“習”呀?子曰:“學而時習之。” “習”不但是“學”,還是“反復練”。這簡直完全違背了“自然獲得”的初衷。這兩天一直在猶豫怎么能在此文中在談到該理論的中文翻譯時改個名字,但又能讓專業人知道我在指什么就好。周末和母親聊天,她建議我用“悉”字。“獲” 即“悉”嘛,而且和“習”諧音。妙啊!老太太七十多可真不糊涂。在下就叫它“二語悉得論”了。老媽偉大!
            
             “學得”和“獲得”的交鋒從表面上看是關于外語是“學習”Learn會的還是通過自然“獲得”Acquire實現的之爭,但實質上是兩條路線的斗爭。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在50年代中以“國際語法”首先掀起了革命,沖擊了結構語言學的支配地位,再由語言學泰斗克拉申博士(Stephen Krashen),在七、八十年代將SLA推上了頂峰。從此SLA所向披靡,在與傳統派的許多較量中節節獲勝,根據地從美國傳遍了歐洲和世界。傳統勢力對老克的仇恨和懼怕使他們用勁各種手段攻擊博士本人,甚至反動同盟們還專門建立了一個網站叫作Krashenburn.com。現在已做灰飛湮滅,剩下個別遺老遺少把它搬到了“個人空間”中保存,估都計欠費上不去了。
            
             克拉申所創立的SLA,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語言學理論。盡管他的很多理論至今存在一定爭議,但它的先進性,合理性,科學性和革命性是廣泛得到認可的。許多目前先進的語言學成果,都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對他的語言學理論的了解,會讓我們用科學武裝自己的頭腦,對掌握語言的實踐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很遺憾,過去我們中國的同學們幾乎很少有聽到過他的名字和理論的,甚至連有些外語教學工作者也沒聽說過他,以至于讓許多“土棍”出來混世,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長期閉門造車的惡果。克拉申的理論樸實無華,深入淺出,初學者一點都不覺得深奧難讀。在下到這里當然要介紹克氏的理論。大家讀懂后,已經可以成為半個方法專家了,大家之前提出的一些問題,看完就已經能有答案了。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17#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7:57 | 只看該作者
            克氏理論
            
             克拉申認為:簡單來說,語言的掌握,無論是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實語句發生(即我們前面探討的有效的聲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語)下實現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條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識地”學習,訓練和使用語法知識;它不能一夜速成,開始時會比較慢,說的能力比聽的能力實現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針對以上語言實現的特點來設計的。他的理論由以下五大支柱組成,被他稱為五個“假說”。五個假說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說明:
          1.悉得——學得差異假設(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過兩條截然不同的途徑逐步掌握第二語言能力的。第一條途徑是“語言悉得”,這一過程類似于兒童母語能力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第二條途徑是“語言學習”,即通過聽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并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結果是潛意識的語言能力;而學得的結果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掌握。
            
             該假設認為,成年人并未失去兒童學語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認為,如果給予非常理想的條件,成人掌握語言的能力還要比兒童強些。他同時還認為,別人在旁幫你糾正錯誤,對你的語言掌握是沒有什么幫助的。這一點中國同學值得注意。
            
            2.自然順序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這一假設認為,無論兒童或成人,語法結構的悉得實際上是按可以預測的一定順序進行的。也就是說,有些語法結構先悉得,另一些語法結構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順序假設并不要求人們按這種順序來制定教學大綱。實際上,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種語言能力的話,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語法順序來教學。

          0

          主題

          48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18#
           樓主| 發表于 2008-3-25 10:48:21 | 只看該作者
            初學時的語法錯誤是很難避免的,也是沒必要太介意的。
              
            3. 監檢假設(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說來,下意識的語言悉得是使我們說話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語言學習只起監檢或“編輯”的作用。換句話說,當我們開口說話時,話語由“悉得”系統產生,經“學得”系統監檢后成為“真言”而吐露出口。語言學習的這種監檢功能可能在我們說話或寫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頭交談中,人們往往沒有時間去考慮斟酌語法。語法規則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來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準備的正式發言和寫作中,語法的使用能提高語言的準確性,為演講或文章增添色彩。
              
             這一條可以說是克拉申對語法知識的用處做出的最大讓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