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03|回復: 1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善待晚輩——母親留給兒的珍貴遺產之一(轉)

          [復制鏈接]

          1

          主題

          485

          帖子

          27

          積分

          學校版主

          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

          積分
          27

          優秀版主勛章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7-9-13 23:2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要玩蹺蹺板!”一個四歲多的小女孩兒說著,就騎在外公仰臥的肚皮上,背靠住那彎曲成像靠背椅似的雙腿,隨著外公身軀像仰臥起坐似地在床上翻動,并止不住地咯咯地樂……“可別來‘東倒西歪’啊!”孩子的話音剛落,“靠背椅”的一只腿突然伸直,孩子身子一歪,翻滾在床上,咯咯地笑得更加開心了。小女孩兒爬起,“我不要蹺蹺板了,要‘猴爬山’!”于是,又兩腳登上那仰臥的肚皮,扶著那“靠背椅”向上爬,直到坐在“椅”背上,兩只手分別拽住外公的雙手,再慢慢地坐穩,得意地翹起“二郎腿”……
            小女孩兒是小女宋瑩的孩子張漢錡,小名轉轉。這種自編自導的自己和第三代人的游戲,是在長女宋煜的女兒李宋玥琦(小名琦琦),兩歲后“發明”的。這種“發明”并非出自有意,而是出自祖孫兩代人玩耍時的一次偶然的默契。
            我睡的是硬板床,有在床上做仰臥起坐的習慣,目的是活動筋骨,特別是腰肢,以防止脊柱和腰椎病變的發生。琦琦兩歲后,有一次見我做仰臥起坐,就在旁邊學,可是做不好,于是就好奇地爬坐在我的肚子上,讓我繼續作。我于是實驗性地翻動,像玩蹺蹺板。一老一少都覺得很好玩,幾乎每天都做一兩次,漸漸地熟練起來。為了逗孩子樂,我試探性地伸直一條腿,使“靠背椅”突然垮掉一半,讓琦琦從我身上翻滾下來,結果琦琦競咯咯地大笑起來。我才知道小孩兒更喜歡適度地翻滾、摔打。由小心翼翼到比較熟練,既保證安全,又玩得開心,我漸漸地摸索并把握了其中的度。我把這起名叫“顛三倒四”,還把冷不防地讓她翻滾下來,叫作“出其不意”、“東倒西歪”,目的當然是想順便教孩子多學幾個成語嘍!
            “猴爬山”也始自琦琦。
            琦琦比轉轉膽子大,因為屬虎,我有時就叫她“小老虎”。小老虎起初爬到我支起的、雙腿并攏的膝蓋上,開始坐不穩,多是由我拽住她的雙手幫助控制平衡,后來才漸漸地熟練起來。當轉轉兩歲多時,我們很自然地也玩起了這樣的游戲。
            我時常把兩個外孫女兒稱作“大寶”和“小寶”。當兩個寶貝兒能開始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識時,都自發地常跟別人夸耀:“外公是我的好朋友!”
            孩子們稱我是“好朋友”,讓我很快慰。因為這不僅使我體味到在長幼之間可能做到的彼此平等,更重要的則使我體味到,我暗自所作的要像母親那樣善待晚輩的誓言,在兌現中的欣慰。
            母親終其一生,始終如一地善待晚輩。對此,我在長篇紀實散文《娘啊,娘》中專門作了追憶,該文在網上很容易點擊到,因而相關細節就不在這里贅述了。
            母親的善待晚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在生活上疼愛備至,從不打罵;二是在教育方法上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疼愛備至,從不打罵
            疼愛備至,集中體現在老人家對晚輩始終如一地愛撫、體貼上,即使當孩子們淘氣、調鬼使一般人難于忍受,心里的火呼呼地冒時,老人家卻依然十分耐心和細心地疼愛,從不打罵。
            在同晚輩相處的實際生活中,我深切體會到,且不說別的,單是從不打罵,就很難做到哇!
            有的老人也許會說:不打罵晚輩,這很容易做到嘛!
            我相信這世界上,確實還有像母親那樣,能做到這一點的長輩。
            然而,就我60多年個人親歷,耳聞目睹的事實看,這樣的長輩并不多見。而比較常見的情形則是,盡管平時很疼愛,但一當孩子們淘氣、調鬼,把自己心里的火撩撥得呼呼地往嗓子眼頂時,就往往克制不住,免不了要打罵孩子的。
            有的長輩之所以覺得容易做到,或真的做到了,多是因為不常跟孩子們在一起,只是偶然地見見、玩玩,而且時間又不長,孩子們讓著急、上火的機會很少,或根本沒有,那自然就容易做到了!我覺得這很平常,不值得稱道。
            值得稱道的是,跟晚輩朝夕相處一年兩載,甚至更長的時間,而能始終如一地做到從不打罵。
            琦琦從兩歲到四歲多,是在我身邊度過的,即使后來她在自家那邊住時,我也常去看她,時間有長有短。而比琦琦小四歲的轉轉,則自從出生后,至今一直跟我生活在一起。
            兩個外孫女兒之所以都認為我是她們的“好朋友”,恰恰主要就是因為我疼愛而不打罵她們。
            生活閱歷告訴我:隨著漸漸長大,孩子們的情感等內心世界也在不斷發生著相應的變化,而在三、四歲的時候,對打罵的反映特別敏感。不管你平時待她(他)們多么好,一次打罵就足可以使她(他)們對你的感情和印象,驟然產生180度的大轉彎兒!而且會深深地銘刻在記憶中。盡管當長大成人后,理智會使她(他)們對此會有個比較公允的評判,但心靈深處的傷痕,卻始終難于完全熨平。
            琦琦現在八歲了,我確實不曾打罵過,但轉轉卻有一次例外。那就是她三歲多的時候,我打過她一次——拍了她屁股蛋一下。原因是,她拿我放在床頭墻群擱板上的,用于提防萬一的速效救心丸藥瓶玩。由于原裝是瓷瓶,怕摔,更怕摔碎的瓷渣扎著孩子,所以我一開始就跟她反復講了這番道理,可她就是不聽,老時不時就拿起那小藥瓶玩,并老想摔,都被我及時阻止。可能是小寶貝兒要故意考驗我的耐性吧,有一次竟然故意當著我的面,將藥瓶使勁摔在瓷磚地板上,頓時粉碎,瓷渣和藥丸濺落一地。我于是就打了她。她哭得很厲害。我想那或許并不是因為多么疼痛,而更是因為連從不打她的外公居然也破例打了她,傷了孩子的心。我一邊教育她一邊犯后悔。為了防止這樣的不愉快再次發生,我把救心丸的瓷瓶換成了裝丹參滴丸的塑料瓶。而轉轉呢,從那以后也不再玩藥瓶了。
            不打罵晚輩,是我到琦琦出生后才開始下的決心。盡管自己對母親從不打罵晚輩的疼愛體會最深,可由于自己以前性子急躁,又缺乏相應的涵養,在對待自己的兩個女兒上,就沒有做到,甚至做得很差。對兩個女兒是既罵過又打過,而且不止一次,而且有時還很兇。至今,當兩個女兒說起那些事時,有時禁不住感嘆:“想不到爸對琦琦和轉轉這么疼愛,這么有耐心,比當年對我們姐妹倆還好!真把奶奶的美德繼承了!”
            唉,說為父對第三代的疼愛勝過對你們,是事實,但說為父“真把奶奶的美德繼承了”,卻令為父汗顏啊!
            當年,為父對奶奶的這份精神遺產還認識不深,缺乏珍視啊!只是當奶奶進入耄耋之年,見老人家一如既往地善待晚輩,還是那樣疼愛,那樣耐心,當自己一年年見老,由不由就回憶那逝去的往事,尤其是奶奶對兒、對所有晚輩的疼愛時,才漸漸領悟到,這份精神遺產的深厚人倫價值,才深感愧疚,并決心繼承啊!
            同在許多問題上一樣,為父是個后知后覺、慢知慢覺者啊!
            況且,決心雖然下了,但距真正完全做到,距真正完全地承繼母親這份精神遺產,還差得遠哪!
            對晚輩疼愛備至,我沒有母親做得好。然而至今回想起來,除了在“從不打罵”問題上沒有做到外,在其它方面,我還是盡力去做了。
          I LOVE YOU! BABY

          1

          主題

          485

          帖子

          27

          積分

          學校版主

          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

          積分
          27

          優秀版主勛章

          2#
           樓主| 發表于 2007-9-13 23:21:44 | 只看該作者
           我的兩個女兒,出生在那動亂,尤其是生活貧困、經濟拮據,連吃的、喝的都讓人發愁的年代,所以疼愛很自然地受到限制,多是精神方面的。而這對于嗷嗷待哺,對物質的需求遠遠勝過對精神的需求的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殘酷啊!老實說,我愛我的兩個女兒,并未曾因為她們不是兒子而有絲毫的嫌棄。但是,說到疼愛,由于缺乏基本的物質條件,面對兩個可愛的“千金”,為父經常遭受著“力不從心”的煎熬啊!
            那種成年累月地攪動在心頭的難堪和苦澀,惟有為父自己體味得出啊!
            為父不過是在極其艱難的物質條件下,盡了應盡和能盡的父責罷了。兩個女兒從為父這里所得到的疼愛,僅此而已。
            小女瑩瑩出生后就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直到今天。因此,相比之下,她所得到的為父的疼愛自然比姐姐多。而長女小煜除了出生后一個多月跟我們在一起外,爾后在我來京讀研究生前,則一直生活在北京的姥姥家,所以在她11歲前,沒有得到為父的多少疼愛。除了過年時幾次回老家團聚,在外地曾跟我們一起生活過半年,得到為父些許的關愛外,她5歲時跟出差來京的我到動物園游玩,在水禽嬉戲的湖邊坐下休息時,珍愛地把為父給她買的一雙尼龍襪子從兜里掏出來,高興地穿在腳上,以及她7歲時我來京學習,依戀地陪為父到北京市委黨校禮堂,乖乖地聽了半天報告的情景,成了孩子最美好的回憶……小煜小的時候,我就給她買過一個1毛7分錢的玩具“嘩啦棒”!那小玩意兒是金屬作的,膝成了紅色,有個可以用一只手攥住的把兒,一端有個乒乓球大小的圓球,一搖可以嘩啦嘩啦地響。就這么個小小的玩具,姐姐用了妹妹用。是為父為姐妹倆買的唯一的玩具啊!
            當我們一家4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京團聚后,起初租住簡陋、狹窄的民房,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經濟上也仍不寬裕,所以疼愛仍多是精神上的。至于物質生活上的疼愛,也只是竭盡全力地保障她們無起碼的衣食之憂,而安心地上學而已。尤其是,由于她們的媽因在飲食行業工作,每天早出晚歸,而我則先是讀研究生,后是當大學教師,時間則比較自由和充裕,家里的一切事務便很自然地大都落在了我的肩上。從小學到大學,直到她們工作,以至結婚前,基本都是我給她們做飯。每當她們放學的時候,飯菜都準時擺放到飯桌上了。由于自己把學習、工作和作家務安排得當,尤其是把做飯看作對腦力勞動的調節,而且很快摸索、掌握了其中的規律,所以,從來也沒耽誤她們上學,也從未覺得是負擔。即使在燒蜂窩煤的七、八年內,因為注意摸索、掌握規律,對不同飯食的火候、時間把握得很準,也是如此。當用上燃氣灶后,則更對做飯覺得心應手了!至于撴地和洗衣服等等,我安排在腦力勞動的休息時間,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也從未覺得是負擔,反而從家務活兒中領悟到無窮的樂趣。譬如做飯,身邊的許多人,尤其是某些曾經習慣于吃食堂的上一代人,常把做飯當作負擔而發怵,而我卻覺得做飯是腦力勞動的一種很好調節方式,是一種休息,一種藝術,一種享樂啊!
            在琢磨并掌握火候適中、咸淡適度,以及讓色香味型等等都上講究時,其藝術性就大大顯現了!當孩子們一回家,尤其是上學時的短暫的中午,能及時地吃上自己親手做的飯食,我心里就總自然而然地迸發出一種說不出的快樂和欣慰。
            這種勞作之后的快慰,這種為骨肉奉獻之后的享樂,真的是其它任何方面的快慰和享樂,所無法比擬于萬一的呀!
            如果說由于時代和社會條件等所導致的物質生活的菲薄,使我對兩個女兒的疼愛受到極大的限制的話,那么,由于時代和社會條件等所導致的物質生活的大為改善和提高,則使我得以盡心盡力地疼愛兩個外孫女兒了。
            琦琦和轉轉出生時,我都守候在旁邊。所不同的是:琦琦出生時,我就在海淀婦幼保健院產房的門口守候。因為刨腹產的時間是女兒跟我商定的,即1999年2月12日下午3點,所以3點前,我就跟大女婿等佇立在產房門口,就連嬰兒那撥動心弦的第一聲啼哭,都聽得清清楚楚,并且通過門下的縫隙,看到了接生員匆匆抱著孩子沖洗的身影。當琦琦被放在媽媽身邊特制的小床上,我第一次看到她那一雙清澈的眼睛時,一種甜蜜蜜的感覺立刻浸潤心田。而轉轉出生時則正趕上“非典”肆虐。2003年5月16日,盡管疫情的勢頭有所緩解,可海淀婦幼保健院依然高度戒備,我則只能跟家人守候在遠離產房的候診室門口。早上8點前后這個時間,也是我跟小女商定的。因為已經31歲,我主張刨腹產,可瑩瑩聽說刨腹產的孩子不好帶,起初想自然產,后見困難,發短信給我,我果斷地讓她立即刨腹產。于是在8點順利生下轉轉。因為隔著兩層樓,所以沒有聽見那撥動心弦的第一聲啼哭。但是,經過疏通,我跟家人不久還是都穿上醫務人員的白大褂,到產房門口看到大夫雙手托著的嬰兒。有經驗的大夫,指著嬰兒左頰的一個似顯非顯的小圓點說:“你看,還有酒窩呢!”同樣甜滋滋的感覺頓即浸潤我的心田。
            琦琦出生時因為是虎年的臘月27,所以,除夕和兔年的大年初一,母女都是在醫院度過的。餃子等飯食大都由我給送去。琦琦兩歲前一直住在奶奶家,除了滿月和節假日過來外,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但兩歲后,由于奶奶要看上學的外孫子,而我們也愿意看她,琦琦便跟保姆一起住到我們這邊來。此后兩年多,琦琦一直在我身邊生活。
            “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琦琦一邊唱一邊表演,極其活潑、可愛。這是她剛到這邊住時,最擅長表演的節目。因為除了上課外,我都在家,所以跟琦琦相處的時間比上班的其他家人要多得多。當時正是夏季,我常帶她出去遛彎。在長河畔的草坪上、柳蔭下溜達,在廣源超市來回乘坐電梯,還常去紫竹院公園的兒童游樂場。在家里時,則常一起玩“過家家”。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們共同發明了“顛三倒四”、“出其不意”、“東倒西歪”和“猴爬山”之類的游戲。除這以外,琦琦早在一歲多還跟我學會了盤腿靜坐、合掌閉目,默念“阿彌佗佛!”在萬壽寺門口的石階上,在長河畔的草坪上,在親戚們面前,她常做這樣的表演,很招人喜歡。
            在我退休前,琦琦多由保姆陪伴玩耍,因為除了教學以外,我還要寫作,而且安排得比較緊。打電腦對我而言,是家常便飯。多是在休息時,或當保姆做飯時,我才跟琦琦一起玩。玩什么,都由著孩子的興趣。
            見琦琦聰明、伶俐,在我的建議下,琦琦于2001年9月開始上核二院的幼兒園。之所以選擇離家兩站地的這所幼兒園,是因為琦琦的二舅奶奶在那兒當老師,便于照顧。直到2003年“非典”爆發,琦琦上幼兒園都是我管接。從核二院到團校,乘公交車兩站地。但我去時則是徒步,走半個多小時就到,回來時就帶孩子乘車。由于帶空調的公交車人少,我們常坐空調車回來。開始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為了使孩子有個適應過程,我就早接,晚飯回家里吃。在上下車前后,都要分別走一段路,還要經過兩座過街天橋。上下天橋時,開始短不了要抱著,后來隨著孩子的腳步越來越穩健,漸漸地就不用抱了,還時不時地觸景生情地聊天。教她認識沿途建筑物上標有的名字,以及樹木、花草等等。像萬壽寺車站對面的“北科大廈”、花園村過街天橋西北角的“科原大廈”,每次路過時,琦琦都要用小手指著念道出來,而路邊的槐樹、楊樹等等,也都很早就辨認出了。在萬壽寺下車后,琦琦要是愿意在河邊草地上玩,我們就一起玩一會兒。追蝴蝶、抓蜻蜓,在草坪上翻滾……一老一少玩得十分開心。
          I LOVE YOU! BABY

          1

          主題

          485

          帖子

          27

          積分

          學校版主

          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

          積分
          27

          優秀版主勛章

          3#
           樓主| 發表于 2007-9-13 23:21:58 | 只看該作者
           2002年12月18至23日,首都時斷時續、時大時小地下雪。據廣播,北京幾十年來只有1956和1968年冬季有過連續四天的降雪,可這次已是第五天了。窗外松柏堆金,楊柳鑲銀,遍地雪白。琦琦早就想堆雪人,因上午我擔心孩子凍著,于是等到下午雪稍停,便帶她到小操場堆雪人。我們一起動手堆造,很快就堆起個雪人。造型雖然粗糙,可樂得琦琦手舞足蹈,趟著沒膝蓋的積雪連連圍著雪人轉圈,似乎感動得雪人也笑了。我在當晚的《詩記》中這樣寫道:“天幕低垂雪紛飛,瑞雪洗得空氣新。我帶外孫堆雪人,樂得雪人像外孫。”
            轉轉上幼兒園,則是過了三歲的2006年的9月,由于上幾天就病一場,拖拖拉拉地鬧好幾天,所以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直到快四歲到2007年“五一”后,才算正常了。也是多由我接送。由于就在中央民族大學的幼兒園,離得很緊,用自行車接送就可以了,很方便的。后來由她爸爸開車送,我就單管接了。開始我騎的是男車,讓轉轉坐在后面的小座椅后,不便上下,只能推著走。后來小煜把一輛八成新的紅色的坤車給了我,才可以騎了。轉轉特別喜歡我騎車帶她,只要從幼兒園一出來,就高興地讓我快把她抱上車,催我騎上走,還老高興地說:“姨媽媽給咱們的新車真好!”有次趕上下大雨,我只好徒步打傘接她回來。她一見我把她的小傘也帶來了,就高興地打著,顛顛地由我牽著一只手,一直走到家。盡管我盡力用自己的大傘遮護,但她下身的側下邊還是淋濕了不少。可小寶不在乎,一進家就高興地嚷:“外婆,是我自己打傘走回來的!”那種樂乎勁兒,透露出小孩兒自尊、自力、自強的興致!
            琦琦雖然活潑、好動,可并不怎么纏人,有時在家見我打電腦,便說:“外公又打電腦哩!”并不過來打擾,而是自己到一邊默默地玩耍,多是擺弄那些各種各樣的玩具和彩泥等。她最喜歡玩的是布娃娃、巴比哇哇。可轉轉就不同了,在生人面前,雖然性格比琦琦顯得靦腆、內向,可在家里卻比琦琦淘氣和頑皮得多。4歲前,從來不自己玩,總得有人陪著。因為就我在家的時間多,別人不在時,自然得由我陪著;別人在時,也時不時來纏我。一旦她來纏我,哪怕是我正寫得入神,一句話還沒寫完,也得趕緊陪她玩。要不,她就大嚷:“外公你就休息休息,陪我玩兒會兒吧!”要不,她就干脆過來撥弄鍵盤,讓我教她。在她4歲過后,雖然能自己玩了,卻不能像琦琦那樣默默地撥弄玩具,而總要時不時地登高爬低,捅這摸那,讓人很不放心,于是還得盯著她玩。平時她也不像琦琦那樣喜歡玩布娃娃,而是喜歡模仿孫悟空耍金箍棒,學小龍俠女揮舞寶劍。在從她一歲多到快四歲才正常上幼兒園期間,我不知因她耽誤了多少寫作時間。好歹我懂得順應自然,又懂得跟晚輩在一起玩耍,有益于養生的道理,于是就高高興興地跟她玩。當她漸漸地能自己玩,而要我在旁邊看著時,我就一邊盯她玩,一邊構思文稿,以便她不纏我時再寫出來。
            孩子在不會走、不會說話前,讓人最擔心的是疾病的襲擾。而一旦會走、會說話后,讓人擔心的就主要是磕著碰著、燙著電著了。琦琦也許過這邊后已經兩歲多的緣故,沒有鬧過讓人提心吊膽的大病。可轉轉則就不同了,在剛三個月的時候,就因淋巴發炎而在脖子的左下側,腫起個像大棗般的包。當時正趕上伏天,盡管不是打車就是自家開車去兒童醫院,但回來多是晌午,很熱。第一次去醫院是我跟瑩瑩一起抱轉轉打車去的。由于瑩瑩得看孩子,所以掛號、拿化驗單和開藥之類的事務,都由我做。兒童醫院一向患者眾多,什么都得排隊,焦慮的心火在胸中燃燒,但只有耐心地排隊、等候。當看著護士在轉轉的腦門上扎上輸液的針頭,而孩子卻不怎么哭時,心里真有說不出的難受。看著吊瓶中的藥液緩慢地、一滴一滴地落下,心里又不由翻滾著焦慮和期待的心情。尤其是當幾天后看到大夫用碩大的針頭,幾次從孩子那腫起的膿包中抽出一大管濃血,而孩子卻并不哭時,就更加心疼。由于左側好了,右側又腫起,所以,一直往兒童醫院跑了十幾次。這是在我跟兩個寶貝兒相處的過程中,最讓人擔心和熬神的一次。至于其它災枝病葉的,由于自己略懂醫道,家里人也熟悉常見病的常用藥,所以除了幾次比較嚴重的發燒曾去醫院診治外,一般都是在家治愈的。
            陪孩子們玩總是開心的。當每每看到孩子們那天真無邪的神情,那癡情依賴而絕無絲毫疑慮和顧忌的舉動時,特別是當孩子們跟自己無拘無束地親昵時,那種難于名狀而又無與倫比的甜蜜感覺,總是浸潤我的心田,讓我飽嘗了人世天倫之常的快樂!
            啊,能樂享天倫,才是世上最美妙、最幸福的事情啊!
            難怪母親在同晚輩相處時,總是那么開心,那么笑呵呵、樂滋滋的呀!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在特別開心時,體內會快速地分泌一種荷爾蒙。這種荷爾蒙,足以抵御、殺死病菌、病毒,甚至癌細胞。同晚輩一起開心地玩耍有益于養生保健的機理,正在于此。所以,長輩善待晚輩,并不純粹是付出,即使無私無圖,也有自然地回報啊!我至今之所以體格健康,也有兩個寶貝兒對我的奉獻啊!
            “一切都是身外物,惟有健康長壽和人倫之常,才是人生至寶!”我的這個認識,就飽含著與兩個寶貝兒快樂相處的體悟啊!
            我常帶兩個孩子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園去玩,除了觀賞那蔥翠的竹林、挺立的松柏,欣賞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外,還常觀看那跳躍在巨石上的小松鼠兩個前爪沖人作揖,或在松樹上跳上跳下的情景,有時我們則坐在湖邊的石階上,觀賞鴛鴦、野鴨在水中自由嬉戲,而更常去的地方,自然是那個坐落在南門附近的兒童游樂場了。
            琦琦膽子比轉轉大,像跳蹦蹦床,第一次跳時,即使跌倒了,一邊爬起來舉著拳頭對別的小朋友喊:“打你!”一邊還能再跳,而轉轉則一試站不穩,就不敢再跳了,直到四歲多,才開始敢跳。而在這之前,則是在家里的席夢思床上學跳了好久。像乘坐那配著馬鳴聲的電動轉盤馬,琦琦兩歲多時就敢騎,可轉轉即使現在四歲多了,哪怕是我在旁邊扶著,依然不敢騎。轉轉在小娛樂場最愛玩的就是滑梯,和能坐在上面像蹺蹺板似的前后翻動的玩具。
          I LOVE YOU! BABY

          1

          主題

          485

          帖子

          27

          積分

          學校版主

          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

          積分
          27

          優秀版主勛章

          4#
           樓主| 發表于 2007-9-13 23:22:31 | 只看該作者
           在學走路時,琦琦也表現得比轉轉膽子大。她敢于邁出第一步,哪怕跌到了,爬起來再走。可轉轉就不一樣了,開始學走路時,靠住墻或冰箱,看著大人伸出的手,忽閃著眼睛,猶猶豫豫地,遲遲不敢邁步……一當她邁步走動時,就會了;由幾步到十幾步,幾十步,在大人的引領下,幾乎沒有跌過跤。
            在我居住的校園小體育場,在附近的當年清代皇室由故宮乘船到頤和園的長河兩岸,以及岸邊由體彩中心出資修建的小娛樂場,在萬壽寺和紫竹院公園,都留下了我跟兩個寶貝兒的足跡。像追蝴蝶、逮蜻蜓,以及在椿樹下捉“花大姐”,是我跟兩個孩子常玩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在跟琦琦玩時,河畔的草萍除了冬季以外,都綠汪汪的,像潔凈的綠毯,在和煦而沒有露水的傍晚,我跟琦琦偶爾還在草坪上或坐,或翻滾,或躺著,欣賞那湛藍的天空。但是到轉轉時,卻一次也不能這樣了,因為草坪不僅一塊塊地荒廢,草也沒有那樣綠,而且到處都是臭狗屎了!潔凈的綠毯不見了,倒像破碎的葦席。
            唉!人在美化環境時,卻又破壞環境,何苦呢!?
            在帶轉轉到河邊溜達時,我常不由自主地這樣慨嘆。

                                   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是與疼愛備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或者說,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也是一種疼愛,是一種比衣食住行和肉體方面的疼愛更深的疼愛。小孩兒不僅在長身體,而且還在長腦子、長感情、長思想啊!從呀呀學語、戰戰學步,到開始流利地說話和走路后,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愛問,什么都想學。這時,能否及時而又不厭其煩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加以誘導,對孩子們智力的開發和成長,十分緊要,而要能做到這樣,關鍵仍在于對孩子是否完全、認真地善待。
            母親雖然沒有上過學,認識不了幾個字,從老人家嘴里也從未聽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這樣的話,可老人家在日常生活中,那種總是順著孩子們的動作而耐心、細心地給以配合、指點和矯正,總是順著孩子們的提問而耐心、細心地回答、解釋和誘導,則正是對“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最好注解和集中體現啊!
            把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與疼愛備至、從不打罵,自然地、恰如其分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母親在跟小時候的晚輩們相處時的一大特色啊!
          這是為兒在跟兩個外孫女兒相處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悟到,并決心仿效的!
            在跟兩個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體悟到學禮貌、講文明,比學知識更重要。如果說當孩子們光跟家里人接觸時,這些還不怎么顯得重要的話,而一當她們走出家庭,開始接觸陌生人,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尤其是上幼兒園后,就越來越顯得重要了。
            道德作為調節人際關系的一種規范,當兩個寶貝兒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時,就開始起作用了。當然,在孩子們身上,要經歷由無知到有知、由無意到自覺的過程。而及時、適宜地加以誘導,則在這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關于人的本性善惡問題,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我不想在這里談論這個看似簡單,而實則涉及人體科學、尤其是腦科學等的復雜話題。然而,事實告訴我,單從認知的角度講,孩子們的意識起初確實像一張沒有任何污漬的潔凈的白紙。爾后伴隨智力和認知的增長,白紙就開始添加東西了。而添加的內容如何,則是與環境,尤其是與孩子經常接觸的人的影響,言傳身教密切相關的。這種影響和言傳身教方面的差別,很自然地造就了添加在白紙上的東西的差別,而且要是沒有其它方面的影響和教導的話,會越來越大。
          I LOVE YOU! BABY

          1

          主題

          485

          帖子

          27

          積分

          學校版主

          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

          積分
          27

          優秀版主勛章

          5#
           樓主| 發表于 2007-9-13 23:22:48 | 只看該作者
            模仿是孩子們在學習上的共特征。在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大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有意無意地對孩子們提供模仿的樣板。這在道德和禮貌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
            孩子們學禮貌起初似乎是從稱呼,和尋常的禮貌用語開始的。接觸什么長輩就教她們稱呼什么,見面時問一聲“好”,分別時說一聲“再見!”在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時,不爭不搶人家的東西,揀到小朋友的玩具,要還給人家;不隨便接受別人的禮物,尤其是吃的;在實在推托不了而一旦接收時,要說聲“謝謝!”在公交車上對讓座的叔叔、阿姨也總要說聲“謝謝!”,不隨地大小便,不學罵人,不說臟話,如此等等,雖然看似簡單,卻蘊涵著深厚的禮貌、文明的胚芽。
            法制觀念似乎是跟道德觀念一起,走進孩子們的頭腦的。而行路和日常的交通法規,則是孩子們最早接受的法制約束。路口的紅綠燈代表什么?人在經過路口時要注意什么?像“一站二看三通過”這樣的要訣,當領著她們第一次上街時,就反反復復地講給她們了。在經過路口時的一次次反復開導下,在閃爍的紅綠燈的一次次警示下,孩子們到兩三歲時,就懂得了起碼的行路和交通規則。
            求知是孩子們的天性。這種天性表現在方方面面,從呀呀學語到勾勾畫畫,似乎都是孩子們求知的表現。
            孩子們似乎都是天生的書畫家,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卻早開始勾勾畫畫了!盡管她們起初畫得歪歪扭扭,即使比照東西開始也畫得不像,但看著她們那勾勾畫畫的樣子,我不由聯想到,我們的祖先最初創造象形文字的前景。“字畫同源”的說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確切地說,應該是圖畫在前,文字在后;圖畫是文字的酵母,而文字則由圖畫孕育、演變而來。從孩子們的勾勾畫畫中,我似乎窺見了先民發明象形文字的軌跡,于是不厭其煩地由著并鼓勵她們勾勾畫畫,而到一定時候,再引導她們寫字、認字,就順理成章了。譬如“2”,孩子們起初總也寫不好,但從勾畫鴨子的輪廓開始來引導她們,漸漸地就既學會了勾畫鴨子,又學會了寫“2”。 又譬如“人”字,用兩條腿叉開站立,來啟發、引導孩子,她們就很容易理解和學會。還有“大”字,說“一”好比天,人的頭能頂過天,就叫“大”。
            好奇、愛問、好學,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共性。我的兩個寶貝兒自然也不例外。不論在家還是在跟兩個孩子一起溜達、玩耍時,兩個孩子幾乎是不間斷地提問。像蝴蝶、蜻蜓和鳥為什么會飛,而我們人為什么不會飛?魚為什么能在水里活?天為什么是藍的?天有多高?太陽為什么早上和傍晚那么紅那么大,而中午又為什么那么小那么亮?天為什么會下雨?為什么會打雷?……我都就自己所知道的告訴她們。遇到連我都不懂的,也不回避,更不裝懂胡謅,而是跟她們說,外公雖然比你們知道得多,可也不是什么都知道啊!等我回家后查查字典、辭海等,知道了再告訴你們。當我查完后告訴她們后,她們又問:什么叫字典、辭海?是不是什么問題書上都有?我就告訴她們,這個世界很大,問題很多,好多問題人們知道了,就寫在書上了,還有好多問題人們還沒搞清楚,所以連書上也沒有。“那為什么人們不都搞清楚?”我于是又跟她們講一番她們能理解的道理,并說要搞清許多還沒搞清的問題,就得搞科學,當科學家。于是兩個孩子都曾分別異口同聲地表示:“我將來要當科學家!”
          I LOVE YOU! BABY

          1

          主題

          485

          帖子

          27

          積分

          學校版主

          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

          積分
          27

          優秀版主勛章

          6#
           樓主| 發表于 2007-9-13 23:23:08 | 只看該作者
           當然,伴隨一天天長大,當她們對家人的職業有所了解后,就又說:“我要當大法官!”“我要當大學教授”了!隨著知識的點滴積累和視野的逐漸開闊,兩個孩子的志愿和心氣兒也在不斷地變化。
            倆孩子的腦子反映都很敏捷,能抓住一個問題連續不斷地提問,直到滿意為止。當我觀察和體驗到她們的智商不低時,就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她們學知識。除了教她們背些膾炙人口的古詩外,還教她們背對聯,像“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沒水牛腰。”教她們學繞口令,像“媽媽騎馬媽媽罵馬,妞妞趕牛妞妞扭牛”,“熱勺子舀熱油”,“長蟲鉆磚堆”等等,把自己兒時和平時積累的知識,根據她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經過篩選,一點一滴地教給她們。
            孩子們都喜歡模仿大人學打電話,把教她們學打電話與學數字結合起來,既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又學得快。當然,兩個寶貝兒最初學識數幾乎都從掰著手指和腳趾教起,但真正認識阿拉伯數字,則都是從學撥打電話號碼開始的。同時,在遛彎時,我也常指著停放的汽車尾部的號碼,教她們認識數字和簡單的英文字母,并通過數一輛輛的汽車,學會數數。在對數字有了簡單的記憶和基礎之后,就教她們背“九九”乘法歌訣。
            在學習上,琦琦比轉轉要聽話得多,怎么教就怎么學,很認真,而轉轉則不一樣了,剛學時認真,等一學會后就往往故意搗亂了。你說“二二得四”,她偏要說“二二得八”,不得不想別的法子使她背下去。琦琦寫字一開始就很認真,可轉轉由于從小“左右開弓”,兩只手都一樣聽使喚,你讓她右手寫字,她偏用左手寫,老是搗亂。由于自己知道過早地矯正孩子愛用左手的習慣,對孩子智力等的發展不利,所以,我從不勉強她。琦琦到四歲多就能描字描得很好了,而轉轉現在四歲多了,還不認真學。不過,使她感興趣的知識,她學得一點兒也不比琦琦差。倆孩子都是在兩歲多的時候,我就結合她們自己和家里人的屬相,教她們背誦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及其簡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掰著她們的左手,從中指下面的骨節算起,往左,到食指下面的骨節,從下往上經過兩個骨節到食指頂端,再往右數著中指、無名指和小手指的頂端骨節,往下經過小指兩個骨節,到底部骨節,再往左,到無名指下端的一個骨節,剛好十二個骨節,與十二個屬相相配。倆人都是沒教幾次,居然就都能掰著指頭背得滾瓜爛熟了,還到親戚面前去顯示呢!說起這十二生肖,還是父親在我小時候教給我的,當時我的年齡比琦琦和轉轉都大,大概是六七歲吧!那時,我還跟著父親學會了怎么根據年齡或屬相互相推算呢!
          I LOVE YOU! BABY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